作者:kiwi
来源:张德芬空间(ID:tefenchangpublic)
有一些女性在网上倾诉了自己的苦恼。
“我妈微胖,但是每次我们一起逛街她都要嘲笑我的身材。”
“和妈妈吵架,她一怒之下说‘叫你老公不要你’。”
“我当年考上本科,我妈不让我去读,最后我没去她开心死了,经常说这是她做得最正确的决定。”
为什么一些母亲会如此对待亲生女儿?
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表象,其实都指向一个不应该在母女身上出现的词——嫉妒。
母亲不都应该爱女儿吗?
母亲不都会希望女儿过得好吗?
为什么有些母亲会嫉妒女儿呢?
几年前看过一个调解节目,一对母女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女主肖韵快40岁,头婚遭遇家暴,离婚后再嫁给初恋,两个人共同经营着一家厨具店,生意红火,日子和美。
然而,本该替女儿感到高兴的母亲却一反常态。
每天跑到肖韵的店里,对顾客又吵又骂,势必要把女儿的生意搅黄。
对肖韵和女婿也是恶语相向,好好的家被闹得鸡犬不宁。
老太太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:让女儿离婚,和前夫复婚。
对此,肖韵先是愤怒,后来逐渐变得无奈,她痛哭着求母亲:
“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么好的老公,他是最好的老公啊,为什么非要我离婚啊。”
面对女儿的哀求,这位母亲无动于衷。
表面上她很难接受女儿离婚,但实际上她更难接受的是:女儿勇敢逃离不幸婚姻后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她的种种冷酷,仿佛在向女儿控诉:
“我在婚姻里也是这么熬过来的。”
母亲对女儿无意识的伤害,藏着她们自己都察觉不到的“嫉妒”。
朋友小A就是在母亲的“嫉妒”下长大的。
15岁前,她永远都穿亲戚淘汰下来的旧衣服。
在学校被嘲笑,回到家和母亲哭诉,母亲却说朴素才好,免得耽误学习。“当时特别委屈,明明家里没那么穷,我妈穿得也不错,但是我只能节俭。”
青春期的时候微胖,母亲总是有意无意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她做对比,说她长得不好看,担心以后嫁不出去。
直到前段时间,小A带着男友回家,她的母亲十分高兴。
然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,饭桌上小A母亲一直和男生说自己的女儿很懒、很任性、脾气很不好,请对方多多包容。
这是一个坏母亲吗?当然不算是。
每次回到家,她都会给女儿准备好可口的饭菜;
多少个生病的夜晚,都是她彻夜陪伴小A渡过难关;
给女儿报补习班,每次获得好成绩,她的开心溢于言表……
母亲:“不知道为什么,想你过得好,又不想你过得太好。”
女儿:“我有感觉,感受到了你的爱,也感受到了你的恨。”
爱意和嫉妒拉扯的背后,其实是两代女性不被看见的无助和痛苦。
俗话说,“女儿是母亲贴心的小棉袄”。
母女,同一个性别,面临同一种处境,但是为什么有的母亲,会嫉妒女儿呢?
就像肖韵的母亲,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女儿呢?
在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,我们可以拼凑出肖韵母亲的背景故事。
肖韵9岁的时候,父亲离家出走,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。
从小到大,女儿对自己百依百顺,甚至婚嫁都听自己的。
唯独二婚是肖韵自己选的。
越是匮乏,越是容易控制。
婚姻不幸福、没有被好好爱过的母亲,看见女儿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,不自觉地把委屈和愤怒宣泄在女儿身上。
她的潜意识里希望女儿也能够尝一尝自己经受的苦,以此来缓解自己的“挫败感”。
这大概就是:你要吃我吃过的苦,受我受过的委屈,才算真正地理解我、爱着我。
所以,只有真正看见和理解了一些母亲为何这样,才懂她们“口不择言”背后藏着的无奈与悲伤。
一、很多母亲的童年,并不快乐。
我身边有个阿姨,总是在女儿快乐时开始扫兴。
女儿小时候考试成绩很好,阿姨会说:
“有什么好骄傲的,我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,你就应该优秀,你外婆都没让我读书!”
女儿外出旅游很快乐,阿姨会说:
“你倒是舒服,就知道贪图享受,好吃懒做,以后谁养得起你?”
女儿谈恋爱吐槽对象时,阿姨也会说:
“差不多得了,你自己有很好吗?我跟你爸就见了几面,就被媒妁之言定了,谈什么爱情?”
言语之间不难看出,从童年的不被支持,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吃苦教育,再到恋爱婚姻的完全不自由,阿姨在外婆那里受了很多委屈。
她流露出来的,是对女儿无意识的羡嫉,即使女儿的这份好条件是她亲手用爱创造出来的。
因为她的内心从未被听见:“如果我也被这样爱过就好了”。
二、沉浸在“我不够好”中,被迫进入竞争关系。
“你要听话,要乖,要温顺,以后才会有男人要。”
一些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的这些话,她们被教育只有不断调整为所谓的“好女人”,才会进入“婚恋市场”,才会被挑中。
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母亲的嫉妒多指向和自己...的女儿。
而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女儿,容易变得自卑、配得感低:
“我不够漂亮,我不够优秀,所以我才不被爱”。
于是女儿也进入一种恶性循环,再次通过贬低、打压其他女性,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与配得感。
三、所有的指责与控制,都指向自我厌恶。
不管是扫兴的母亲,还是打压、控制甚至是“雌竞”的母亲,最终指向的,都是内在深藏着的一份自我厌恶。
母亲把委屈和愤怒的情绪宣泄在女儿身上,把自己身上难以接受的“糟糕的部分”投射到女儿身上,通过这种投射,来维持自我的感觉良好。
她们不是不爱女儿,而是不爱自己。
但伤害已然造成,母亲的模式也很难改变,那些被困住的女儿们,该怎样破局?
一些网友曾感慨,有了孩子后,才发现母亲其实根本不爱自己。
世界上最亲近的人,竟然也有复杂的一面。
这是一个幻灭的过程,但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如果你为不被爱而感到痛苦,或是为揣测母亲的阴暗想法而内耗,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生活。
最先要做的,还是接受不被爱的事实。
因为脱离母亲的身份,她也不过是个普通人。
不妨多问问自己:
对母亲还有种种期待吗?
有没有接受母亲的本性?
和母亲说话的时候,还希望她和平时不一样吗?
恋爱和婚姻关系里,我是不是还在希望自己孩子气的需要能得到对方的满足,而不是依靠自己来满足?
同时,还可以描绘自己心里的理想母亲。
比如,“我想要一个温柔的、包容的母亲”;
“一个会处理感情问题,内心坚强的母亲”……
在这个不断追问自己的过程里,我们可能会感到很痛苦和绝望,但是没关系,充分体验这种负面情绪,也是一种释放。
告诉自己,你有权愤怒和悲伤。
虽然获得母爱的生命阶段已经永远过去了,但是现在,你可以为自己全新的人生负责。
其次,从精神上彻底独立出来。
著名家庭治疗师默里鲍恩说,判断一个成年人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的重要标志是:
因为家庭互动引发的情绪反应更少了。
在审视家庭互动的时候更加客观了。
我们需要从心理与母亲做分离。
认识到母亲也是“受害者”,但是她们的痛苦不是我们造成的,那是她的人生课题,我们不需要去承接她的情绪。
最后,重新认识自己。
朋友小a说,自从自己上了大学离开家,交了很多朋友,去了很多地方旅游,才发现在母亲眼里“一无是处”的自己,其实有很多优点。
最近,她又开始写情绪日记了,写自己每天的心情、最近的爱好,自己对关系的观察……
体验不同关系和新鲜事物,其实就是一个找回自我、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过程。
心理学家荣格说,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两次人生。
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,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。
离开母亲的期待,以一个成人视角正视母亲的优缺点,我们才能有力量去疗愈和建立自我。
祝福每个独立的女儿,也祝福每个努力觉醒的母亲,都能摆脱束缚,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来源:张德芬空间(ID:tefenchangpublic5),分享自我负责的理念,倡导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,帮助读者产生积极转变。
责任编辑:张少津
您的“点赞”和“在看”
是我们的动力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