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合作组织(SCO)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。印度防长辛格作为成员国代表参会,并与中方展开一对一会晤,这是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印度防长首次访华。此次会晤被外界视为中印关系的“破冰之旅”,尤其在印度拒签上合防长会联合声明的背景下,双方就边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引发广泛关注。
据印度国防部6月26日发布的声明,辛格在会晤中明确表示,印度“不谋求与中方冲突对抗”,愿“妥善处理分歧、增进互信,推动关系向好发展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提出通过划分边境地盘“永久解决边界划界问题”,并呼吁采取实地措施弥合2020年边境对峙造成的信任赤字。这一表态被分析人士解读为印度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向——从“强硬对抗”转向“务实对话”。
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6月27日透露,双方在会谈中讨论了“维护边境和平安宁的实际措施”,包括制定结构化路线图、脱离接触、降级冲突及边境管理等议题。中方强调,边境问题的解决需基于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,同时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。印度方面则罕见承认“中印是搬不走的邻居”,并承诺“避免卷入大国对抗漩涡”。
尽管中印防长会晤取得积极进展,但印度在上合防长会联合声明上的“拒签”行为引发争议。印度外长苏杰生称,印度拒绝签字是因为“某个国家反对提及恐怖主义”,矛头直指巴基斯坦。然而,分析指出,印度的真实意图在于借“恐怖主义”话题抹黑巴基斯坦,却不愿提及俾路支斯坦问题——该地区长期存在与印度情报部门关联的恐怖活动。印度的“政治操弄”暴露了其在上合组织中的“双面人”角色。
印度对华态度的转变并非源于“突然醒悟”,而是现实压力下的被动选择。莫迪政府长期奉行“骑墙外交”,试图通过美俄平衡中国,但现实却是“哪一方都不讨好”。美国在印巴空战后向巴基斯坦出售F-35战机,俄罗斯则因印度拒用卢比结算暂停天然气谈判。与此同时,印度对中国的稀土和电池技术依赖度持续上升,却同步加入美国“半导体同盟”,陷入“既要中国资源,又要西方喝彩”的悖论。
印度国内经济形势同样迫使其转向务实路线。经济增速放缓、青年失业率攀升及外资撤离,令莫迪政府面临严峻挑战。此外,以色列与伊朗的边境冲突令印度意识到:若中印边境问题升级为热战,其损失将远超中东国家。这种现实考量促使印度在边境问题上“服软”,试图通过划分地盘换取和平共处。
中国外交部6月27日重申,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。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,反对任何破坏边境和平稳定的举动。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此前与王毅的会谈中,也承诺“聚焦发展才是第一要务”,并强调“龙象共舞”的必要性。
尽管中印防长会晤释放积极信号,但印度能否真正落实承诺仍存疑问。印度的“划界”提议虽显务实,但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,取决于莫迪政府能否摆脱国内民粹绑架。当前,印度国内对华强硬派仍占主导,若政局变化或外部势力挑动,不排除其再度转向对抗。
中印边境问题的复杂性不言而喻,但两国作为“搬不走的邻居”,唯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。印度的“划界”提议虽属权宜之计,但至少表明其已认识到对抗的代价远超收益。中方将继续秉持“和平共处”原则,推动中印关系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稳步前行。
来源:
环球时报:《中国国防部:中印防长举行双边会见》(2025-06-26)
搜狐网:《印度防长拒签联合声明,辛格向中方提解决永久边境划界问题 》(2025-06-29)
注:来源:相关媒体报道等相关官方渠道,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,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删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