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物导航网欢迎您!!!

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

导航菜单

土地管理与法规:土地整理

土地管理与法规:土地整理

 最佳答案:

      一、土地整理概念

      土地整理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,采取综合整治措施,对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等进行优化布局,提高耕地质量,增加有效耕地面积,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,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的行为。国家鼓励土地整理,县、乡(镇)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,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,对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综合整治,提高耕地质量,增加有效耕地面积,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。

      二、土地整理的类别

      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整理和非农用地整理。农用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,对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综合整治,提高耕地质量,增加有效耕地面积,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。非农用地整理,也称市地整理、建设用地整理,是指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治理改造优化土地利用配置,提高土地有效利用水平、集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,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行为。

      三、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

     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农用地整理,主要包括调整土地结构、地块调整、农田整理、农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发等;二是非农用地整理,主要包括城市土地整理、废弃建设用地整理、乡镇企业用地整理等。

      四、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

      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是随着土地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发展起来的。随着经济发展,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,而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,且土地质量较差,开发难度大,生产效率较低,长期靠开发补充耕地,无法弥补高质量耕地减少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损失,也会容易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。通过调查研究,我国广大农地中零散的未利用地较多,沟渠、田坎、废弃道路、工矿废弃地等潜力较大,进而引起对土地整理工作的高度重视。

      五、土地复垦概念

     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,因挖损、塌陷、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,采取整治措施,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。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;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,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,专项用于土地复垦。并对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要给予处罚。土地复垦采取“谁复垦,谁受益”的政策,复垦土地者可以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。

      六、土地复垦的对象

      土地复垦的对象包括:开采矿产资源、挖沙、取土等对地表造成直接破坏的土地;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的土地;工矿企业的排土场、尾矿场、电厂储灰场、钢厂灰渣场、城市垃圾场等;废弃的水利工程、废弃的公路、铁路、路基和其他废弃建筑物等压占的土地;工业等污染而造成的废弃土地。

      七、土地复垦管理

      土地复垦实行“谁破坏,谁复垦”的原则,即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土地复垦的义务。复垦后的土地应当由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,并达到规定的标准。企业和个人对因其破坏土地而遭受损失的单位,应当支付土地损失补偿费。该项费用包括耕地的损失补偿费、林地损失补偿费和其他土地的损失补偿费。土地损失补偿费的具体金额,《土地复垦规定》作了原则规定,由破坏土地的企业和个人与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协议解决,如达不成协议,则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作出决定,如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,可在接到决定之日起15日内,向人民法院起诉。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,可以由企业和个人自行复垦,也可以由其他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承包复垦。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所破坏的集体所有的土地,可以由国家征用,也可以由集体留用。承包复垦土地,应当以合同形式确定承、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。土地复垦费用,应当根据土地被破坏程度、复垦标准和复垦工程量合理确定。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。国家鼓励生产建设单位优先使用复垦后的土地。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基本建设的,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。